GOOD TV新聞中心整理報導
台灣世界展望會自1964年成立至今屆滿60年,2/22舉辦記者會,公布SROI社會影響力報告,過去60年,台灣世界展望會幫助 38.6萬國外兒童、15萬國內兒童,結果顯示該計畫每透過方案服務投入一塊錢,能為孩子及其家庭創造13.4塊的社會影響力效益,展現展望會「兒童資助計畫」在台灣的影響力效益。
圖一:(左起)外交部非政府組織國際事務會執行長陳剛毅、台灣世界展望會董事長丁廣欽、台灣世界展望會會會長李紹齡、台灣公益團體自律聯盟祕書長沈怡如共同進行啟動儀式揭幕。台灣世界展望會提供
圖二:台灣世界展望會首度發表SROI社會影響力調查報告.台灣世界展望會提供
台灣世界展望會2023年與資誠永續發展服務公司合作,針對26,950名展望會長期關懷的國內兒少及14,932名家長⁄主要照顧者,進行國內兒童資助計畫的社會投資報酬率(Social Return on Investment)評估,將服務帶來的正面影響量化,計算出扶助金等經濟支持以外的服務,實際對弱勢兒少及其家庭帶來的「價值」。
展望會透過「家庭關顧」、「教育支持暨全人發展」、「安全保護」、「健康促進」四大面向規劃七大多元服務方案,從多元發展學習、課後輔導及照顧、青少年生涯探索與發展、青少年自立預備與職涯培力,到營養補充、送餐服務、家庭教育、兒少保護教育…等,在直接提供經濟支持的扶助金之外,給予更多服務與社工關懷,幫助兒少與家庭在各方面提升。
依評估報告顯示,國內兒童資助計畫每透過服務方案投入一塊錢,能為孩子及其家庭創造13.4倍的社會影響力效益,而這些非經濟支持性的社工專業服務,約能帶給每一戶家庭與兒童超過5萬元的影響價值感受!更重要的是,研究指出展望會帶來的正向影響中,價值最高的影響力為「增進回饋互助的心」,約有七成家庭和八成的資助童在展望會的幫助下萌生感恩互助的想法,並期待未來也能透過一己之力幫助他人,由此埋下善的種子,展開善循環。
本次SROI評估報告的成果讓展望會國內事工團隊感到相當振奮,台灣世界展望會董事長丁廣欽指出,台灣世界展望會的發展歷程可說是見證台灣的發展足跡,我們將透過60週年一系列的活動,包括特展、論壇還有特別出版的專刊,再次回味每一個小行動累積改變的力量,也邀請大家和展望會一起用生命影響生命,展望更好的世界。
台灣世界展望會會長李紹齡表示,60年前台灣是世界展望會受助國,台灣自1964年成立後開始帶著海外的愛心捐助深入偏鄉投入弱勢困境,1985年國內資助起飛,至今每8.2名生活在貧窮線下的孩子就有1名是台灣世界展望會照顧,40年來已陪伴逾15萬名兒童;1992年起,台灣世界展望會正式從受助國轉為資助國,成為世界的救援夥伴,協助其他更艱難、資源更不容易到達的地區,從發展一步步走向自立,讓脆弱的生命從被幫助的角色蛻變成幫助人的一道光。展望會今年更加入台灣公益團體自律聯盟,藉此與更多NGO團體進行交流,致力於產官學界、跨專業領域、跨社福單位間的「互助合作」,並肩負大組織的責任成為經驗分享者,與夥伴共同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益,使資源極大化,促成社會共好。
圖三:展望會終身志工張艾嘉祝台灣世界展望會60歲生日快樂。台灣世界展望會提供
圖四:自立青年現身說法。台灣世界展望會提供
金馬影后張艾嘉攜手自立青年拍公益影片
台灣世界展望會60週年特別找來知名實境節目《我們回家吧》導演徐嘉凱執導展望紀錄影片,並邀請陪伴展望會走過一甲子歲月的終身志工張艾嘉作為引言人,與受展望會幫助的自立青年們進行深度對談,分享他們人生的心境轉折及展望會如何改變他們的生命,搭配各種事功影像傳遞展望會60年來的脈絡,以動人且充滿希望的故事為60週年系列活動正式拉開序幕,期待將這股影響力傳遞給台灣的年輕世代,讓更多的善循環一同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圖五:展望會會長李紹齡宣布60週年系列活動。台灣世界展望會提供
足跡展以60件紀念物件來訴說服務故事
為讓更多人認識展望會,展望會找來華人創意教父包益民從藝術視角以數字60設計週年Logo並賦予更多意涵,同時共同規劃「展望.更好的世界」足跡展。60週年Logo的三個圓圈分別象徵「感激」、「信念」以及「互相扶持的願望」,圓圈彼此緊密聯結象徵一致的信念,期待未來能攜手創造強而有力的正向能量;展覽則延伸相同概念,透過實體物件讓民眾能更了解展望會在台60年的完整足跡與國內外的事工服務故事,亦安排資助人及自立青年實際到現場分享心路歷程,更有展望會優秀的台灣兒童合唱團(Taiwan Children’s Choir,簡稱TCC)表演為展覽增添生命力;現場更特設VR體驗區,使民眾能深入其境理解那些艱困的居住環境。
台灣世界展望會60週年「展望.更好的世界」足跡展將於3/29至4/1於華山1914文化創意園區開展,民眾能透過實體的展覽更完整認識展望會,讓公益的影響力不斷延伸。系列活動還包括4/24在臺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舉辦的「影響力國際論壇」,期待透過展覽、論壇等多元的活動與民眾分享公益行路。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