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雲翠大樓受災基督徒見證

GOOD TV 2018/3/4 李珊花蓮採訪報導

花蓮地震發生即將屆滿一個月,多數花蓮人已陸續回歸正常生活,但重災區的災民在驚魂甫定後,才要開始面對冗長繁瑣的後續事宜,從證件申請、縣府協商、住處找尋、新生活圈的適應等,相較於受災民眾開始浮現創傷症候群,許多基督徒受災戶卻在信仰支持下很快地走出傷痛,積極面對新生活。

花蓮震災將屆一個月,多數花蓮人已陸續回歸正常生活。

主裏有真平安

 

租屋在雲翠大樓四樓的陳見證夫妻2月6日晚上在熟睡中被震醒,瞬間發現四樓已變成一樓,一片漆黑中摸索方向,抱著孩子經過滿地的碎玻璃逃出室外,和所有住戶一樣,就再也沒機會回家收拾東西,記者訪問的當天,陳見證剛從土資場領回自己變形的筆電,打算送到美國去搶救裡面資料。「感謝上帝,孩子從小的照片都在裡面,我們找回了最珍貴的資料」。

對於目前的一無所有,他們相信經過這樣的苦難後,上帝會給他們更豐盛的祝福,就像聖經中的約瑟、約伯,後來的祝福大過先前。陳見證特別感謝上帝,小學一年級的哥哥和四歲妹妹因為有來自上帝的安全感,吃得好睡得飽,完全看不出來有創傷壓力症候群。媽媽也趁這個機會和孩子談論天堂、生死等課題。原本在餐飲界上班,計畫過年後轉換工作,親友勸他們何不搬離花蓮,但為了孩子穩定上學,他們決定留在市區,四歲的女兒並不怕再住高樓,因為「上帝會保護我們」。

陳見證夫婦相信苦難過後上帝會有豐盛祝福。

而地震後,來自故鄉和本地教會弟兄姊妹的關心不斷,還有弟兄跟他要帳號,打算直接要匯錢給他,這份全然的幫助令二人感動萬分。以後有機會也一定要用實際行動愛人、幫助人。

生死交關 重新檢視生命

住在雲翠大樓五樓、擔任國中老師的余曼林地震時正在講電話,天搖地動幾秒鐘後一片黑,瓦斯味充斥,然後發現落地窗外大量粉塵上揚,在無法相信大樓震跨的當下,房子再度下沉,撞擊的聲音不斷,因為屋子大幅下斜,她往上爬發現鐵門打不開,只好滑下來,發現窗子也打不開,還好第二次餘震把窗戶震破,她才找到逃生的路,揹著一隻貓逃出。

這些天來,那些震撼的畫面一再出現在腦海,也讓她重新思索自己和家人、和教會的關係,一度因在教會受傷而疏離,信心搖擺的她,震後再次回到教會也搬回家暫時和父母同住。

余曼林走過死亡邊緣,重新省思信仰,更加渴慕上帝。

「地震把我的生命從根部翻起來」余曼林說,她在最危險的角落時,只要再一震就下到地底了,上帝讓她活著走出來,一定有祂的旨意,在震後的新春禮拜中,她抽到「你當孝敬父母」的金句,牧師也向她喊話:「曼林,回家!回家!」提醒她要修復和父母的關係,也要修復和屬靈家人的關係。余曼林現在很渴慕上帝的話語,主日她再次抽到金句「你要以財物和一切初熟的土產尊榮耶和華,這樣你的倉房必充滿有餘,你的酒醡有新酒盈溢。」這段經文十分觸動她,也讓她思想要拿什麼最好的獻給上帝。對於前面的道路將如何,她說,不要為明天憂慮,天上的鳥、地上的野花,上帝都為它們預備所需,只要好好過每一天,她一定可以過得比以前更精彩。

活著 成為上帝的見證

住五樓另一端的何璩如,房子翹起來,她被困在陽台上兩小時,當餘震不斷、生死未卜時,打電話給妹妹卻講不出話來,在牧師用line鼓勵她後,她才回神,跪下禱告:「求神給我存留氣息,好為你做見證。」禱告後領受到神與她同在,心裏逐漸平靜等待救援,後來還能跟來關心的人開玩笑 。

獲救後,何璩如也領受到家人和弟兄姊妹滿滿的愛,全身上下的衣物,日常生活所需都是別人送的、還一直不斷有人問需要什麼幫忙?因為在教會擔任小組長服事人,現在換成小組員服事她,比如現在沒有車,要去辦事時,小組員就輪流來幫忙,也有人借她機車,讓她深刻體驗到:你要給人,就必有給你們的。

妹妹懷孕中趕來花蓮,可能因奔波擔心而流產,她很自責,妹妹反而安慰她;以前和妹妹的緊張關係也因為地震而化解,讓她看到妹妹對自己深切的愛。

此外這段期間全教會都在為她們禱告,種種經歷都讓何璩如領受到一路上都有神的恩典,對於房子如何處理、縣府的重建方案等,她交給上帝,一點都不擔心。

地震震醒人心,使人更謙卑仰望上帝。

從風聞有你到親眼見你

耶穌說,「這世界有苦難,但在我裏面有平安,」這些經歷房屋倒塌、死裏逃生的受災居民,聖經的話語不再只是文字而是親身的體驗,因著信仰帶給他們的力量和省思,得到屬靈生命的更新,已然預備好自己迎接新生活和新的挑戰。

讓我陪著你 音樂提供:台灣藝起發光促進協會
製作人:洪敬堯
作詞人:洪敬堯、米亞若、柯智元
作曲人:洪敬堯

 

 

(2061)

You may use these HTML tags and attribute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